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西汉时期的思想家贾谊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留下了诸多名篇,《过秦论》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通过回顾秦朝兴衰的历史,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并借此向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深刻的治国建议。
原文如下: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如下:
秦孝公凭借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拥有雍州的广阔土地,君臣们牢固地守卫着自己的国家,同时又觊觎着周王朝的权力,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当时,商鞅辅佐他,国内制定了法律制度,鼓励农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加强军事防御设施;对外则采用连横策略,与各国抗衡。因此,秦国轻易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到了秦始皇时期,他继承了六代祖先留下的强大基业,挥舞着权杖控制整个天下,消灭了东周和西周,并且灭亡了其他诸侯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用严酷的刑罚来统治全国,使得他的威名传遍四海。他向南方扩张,征服了百越地区,设立了桂林和象郡;让百越的首领低头认罪,归顺朝廷。他还派遣蒙恬在北方修建长城,抵御匈奴,迫使他们退缩七百多里,以至于胡人不敢再向南放牧,士兵也不敢轻举妄动。随后,秦始皇废弃了古代帝王的政策,焚烧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企图愚弄百姓;毁坏著名的城市,杀害杰出人物;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熔化它们制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削弱民众的力量。接着,他又以华山为城墙,利用黄河作为护城河,凭借高耸入云的城池和深不可测的河流作为防御工事。优秀的将领手持强劲的弓箭守卫关键位置,忠诚的大臣率领精锐部队随时准备迎敌。天下安定之后,秦始皇认为关中的地形十分坚固,犹如千里的金城,可以确保子孙后代世代称帝。
然而,尽管秦朝凭借小小的土地发展成为强大的帝国,维持了上百年的统治,最终却因为一个普通人的反抗而覆灭,皇帝本人也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没有施行仁政,导致攻守形势发生了变化。
《过秦论》不仅是一部历史评论,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政治哲学著作。它提醒后世统治者,无论多么强大的政权,如果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都难以长久存续。这一教训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