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司马迁以其不朽之作《史记》闻名于世。然而,他的另一篇重要作品《报任安书》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篇书信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与坚持。以下为《报任安书》的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渐也。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翻译:
我是太史公司马迁,再次向您问好。少卿足下:以前承蒙您来信,教导我要谨慎待人接物,并将推荐贤才、举荐士人为己任。您的信中充满真诚和期待,似乎对我没有遵循您的建议感到遗憾。我并非有意违背您的期望,只是想简要陈述我的浅见。由于时间长久未能回复,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的祖先并没有获得过封爵或重要功勋,他们从事的是文史星历这样的工作,属于被轻视的职业,就像皇帝身边的娱乐之人一样,常常受到人们的嘲笑。假如我因犯法而被处死,这不过是像从九头牛身上拔掉一根毛一样微不足道,与一只蝼蚁的死亡有何区别?世人也不会把我看作是为正义而牺牲的人,只会认为我是因为智慧耗尽、罪行深重而无法自救,最终不得不走向死亡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平日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啊。人总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轻如鸿毛,这取决于他们生前的选择。最高尚的是不使祖先蒙羞,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再次是不使颜面受损,接着是不使言语受辱,再往下则是身体屈服受辱,进一步则是换装受辱,更甚则是被捆绑鞭打受辱,再严重则是剃发戴枷受辱,最糟糕的是遭受宫刑!古语说:“刑罚不施加于大夫。”这句话是用来警示士人要保持气节。猛虎在深山时,百兽都会害怕它,但一旦落入陷阱,就会摇尾乞食,这是因为长期的威压所致。所以有些士人宁愿在地上画个圈当作监狱,也不愿进去;用木头雕刻一个官员,也不敢与之对话,因为他们早已决定宁死也不妥协。如今我双手双脚被束缚,皮肤暴露在外,被棍棒抽打,在监狱里度过每一天。在这种情况下,见到狱吏就磕头,看到狱卒就心惊胆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长期威压的结果啊。因此,我的内心每天都在反复煎熬,居家时恍惚若有所失,外出时不知要去哪里。每次想起这种耻辱,我都冷汗直流,甚至湿透了衣服。我现在不过是皇宫里的一个小官,难道还能隐退到山林中去吗?所以我只能随波逐流,顺应时局,以此来缓解心中的郁结。现在您却要我推荐贤才,这岂不是与我的初衷相悖吗?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在逆境中的挣扎与坚持。尽管身处困境,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这篇书信不仅是对他个人遭遇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探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他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