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陈寔(shí)的人,他以德行高尚而闻名乡里。有一次,夜深人静之时,有人潜入他的家中行窃。这个人躲在房梁之上,想要伺机偷取财物。
陈寔发现后,并没有惊动此人,而是将家人召集起来训诫道:“一个人如果能够改过自新,从善如流,那么他依然可以成为有用之人。”接着,他抬头对房梁上的小偷说道:“那些藏身于暗处的人,其实也无需羞愧,只要改过自新,就能重新做人。”
小偷听后大为惭愧,跳下房梁向陈寔认错,并表示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此以后,他不再做坏事,反而勤勉工作,最终过上了正直的生活。
原文: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是,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耳,梁上君子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寔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十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注解:
- 乡闾:乡里。
- 平心率物:公平待人,感化众人。
- 辄:总是。
- 稽颡:叩头。
- 省己为善:反省自己并行善。
- 一县无复盗窃:整个县城再也没有发生盗窃事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犯了错误,只要勇于承认并改正,就有可能得到原谅和帮助。同时,它也强调了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性,以及善良行为对于社会和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