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二十五史》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隋书》作为记载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不仅记录了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详细描述了当时周边民族的情况。本文将聚焦于《隋书》中关于突厥称臣于隋的部分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摘录如下:
"突厥者,盖匈奴之裔也。其先居西海之滨,后渐东徙。至启民可汗时,始来归附,遂为隋所制。"
这段文字简要概述了突厥族的起源及其与隋朝的关系。突厥被认为是匈奴的后代,起初居住在西方的大海之畔,后来逐渐向东迁移。到了启民可汗时期,突厥开始归顺隋朝,从而成为隋朝的附属国。
接下来是这段文字的现代汉语翻译:
"突厥人,大概是匈奴的后裔。他们祖先住在西方的大海边,后来慢慢向东迁徙。直到启民可汗时代,突厥才前来归降,从此被隋朝所控制。"
通过这段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隋朝时期,突厥作为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最终选择了臣服于中原王朝,这反映了当时中原文化和政治影响力对周边民族的强大吸引力。同时,这也标志着突厥与隋朝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