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和人物,赵括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史记》之中,成为后人讨论的焦点。今天,我们将通过阅读《纸上谈兵》,来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尝试进行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文言文翻译: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军事问题,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虽然无法反驳,却并不认为他擅长军事。赵括的母亲询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之地,而赵括却轻率地谈论它。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但如果一定要用他,那么打败赵国军队的人一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即将出发时,他的母亲上书给国王说:“赵括不可以派去带兵。”国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的父亲,他做将军的时候,亲自捧着饭食给士兵吃的有几十个人,朋友有上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的东西全部分给了军中的官员和士兵。接到任命的那天,不再过问家里的事情。现在赵括一当上将军,就面向东方接受朝拜,军中的官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一眼的,国王赏赐的金银布帛,都收藏在家里,每天只想着购置便利的田地房产。国王认为他和他的父亲相比怎么样呢?父子二人的心思不同,请国王不要派遣他。”国王说:“你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接替廉颇后,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更换了军官。秦国将领白起得知这一消息后,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假装失败撤退,切断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士兵们开始失去斗志。四十多天后,军中粮食耗尽,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行突围作战,结果被秦军射杀。赵括的军队溃败,数十万大军投降秦国,秦国将他们全部活埋。
阅读思考题:
1. 赵括为何被认为不适合担任将军?
2. 赵括的母亲为何反对赵括带兵?
3. 秦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4.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以及实际经验的重要性。赵括虽然精通兵法,但在实战中却表现得一塌糊涂,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挑战时,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