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 学习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比喻修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朗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点。
2. 理解“在山的那边”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在山的那边”的象征意义,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个关于攀登高山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攀登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只要坚持不懈,最终能够看到山顶壮丽的景色。然后引入课文《在山的那边》,告诉学生这首诗同样讲述了攀登的过程,但它更侧重于精神上的攀登。
(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 再读课文,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这一主题?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诗歌结构
- 第一部分:回忆童年时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 第二部分:叙述长大后对理想的追求。
- 第三部分:总结人生经验,强调实现理想需要付出努力。
2. 探讨象征意义
- “山”象征着重重困难。
- “海”象征着理想。
- “一次次失望”象征着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挫折。
- “一次次鼓起信心”象征着面对挫折时的坚持与勇气。
3. 品味语言特色
- 比喻修辞:“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把孩子的好奇心比作一种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
- 对比手法:“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个山顶;可我又一次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通过对比突出主人公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山的那边”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鼓励他们联系实际生活发表看法,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3. 阅读其他有关奋斗题材的文章或书籍,下节课分享阅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