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其上绘牡丹丛。其花大如斗,枝叶繁茂,姿态各异。公甚爱之,常置于案头,日夕观赏。一日,有客来访,见此画叹曰:“此画虽妙,然非真牡丹也。”公问其故,客答曰:“真牡丹四季不同,春发芽,夏开花,秋结籽,冬藏根。而此画四时皆备,岂非伪乎?”
公闻言沉思良久,乃悟客言有理。遂将画悬于壁,不再日夕相对。后人观此画,亦多称其为“四季牡丹”。
注释:
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尝:曾经。
古画:古代的绘画作品。
牡丹丛:牡丹花及其周围枝叶的整体形象。
斗:古代的一种量器,容量约为十升,这里形容牡丹花的大小。
枝叶繁茂:树枝和叶子生长旺盛。
姿态各异:形态各不相同。
案头:桌子上面。
日夕观赏:早晚都去欣赏。
客:指来访的客人。
叹曰:感叹地说。
然:然而,但是。
非真牡丹也:不是真正的牡丹。
故:原因。
四季不同: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变化。
春发芽:春天开始发芽。
夏开花:夏天开花。
秋结籽:秋天结籽。
冬藏根:冬天根部进入休眠状态。
四时皆备:一年四季都具备。
伪:假的。
沉思良久:深思熟虑了很久。
悟:明白,理解。
多称:很多人称赞。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的故事,强调了艺术创作与自然真实的区别。虽然画作精美,但因其未能真实反映自然界中牡丹花的季节性变化,最终被放置一旁。这则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艺术追求的真实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