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设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要工具。本次我们以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内涵。
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山与海的自然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于“山那边是什么”的思考。接着,教师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更喜欢生活在山上还是海边?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进入正文部分时,导学案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初读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标出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通过查阅字典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思考:诗中的“山”和“海”分别象征着什么?
2. 细读探究:分小组讨论,每组负责分析一到两个小节的内容。例如:
- 第一小节中,“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里的“痴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 第二小节提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这颗“种子”代表了什么?
3. 合作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尝试总结出整首诗的核心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每一个观点。
4.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梦想”。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后,在总结阶段,教师可再次强调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追求理想的道路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同时提醒学生们珍惜当下,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以上便是针对《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设计的一份导学案示例。希望这份方案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