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空气中便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粽子的香味,也是端午节的气息。小时候,我对端午节的印象总是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联系在一起。那时候的端午节,不仅是一场节日的盛宴,更像是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聚会。
记得每年端午节前两天,奶奶就会提前准备好糯米、粽叶和各种馅料。她总说:“要赶在节日前把粽子包好,这样大家才能吃得安心。”于是,我们全家便开始忙碌起来。奶奶负责泡糯米、清洗粽叶,而我和弟弟则在一旁帮忙剥花生或者剪粽绳。虽然我们的动作笨拙,但奶奶却笑着说:“没关系,只要你们参与就好。”
到了正式包粽子的时候,奶奶手把手教我如何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再填入糯米和馅料,最后用细绳扎紧。起初,我的粽子总是歪歪扭扭,要么漏米,要么散架,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可奶奶从不责怪,反而鼓励我说:“慢慢来,熟能生巧嘛!”渐渐地,我也摸索出了门道,终于包出了一只像模像样的粽子。那一刻,我兴奋得差点跳起来。
除了包粽子,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每到这一天,村里的小河两岸都会挤满人群。男人们划着龙舟,奋力向前;女人们站在岸边加油助威,孩子们则在旁边追逐嬉戏。那震耳欲聋的鼓点声,伴随着人们的欢呼声,让整个村庄都沸腾了。我最喜欢的是站在桥上看比赛,看着那些矫健的身影在水面上飞驰,仿佛他们不是在竞赛,而是在演绎一场精彩的舞蹈。
当然,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挂艾草、佩香囊。据说,这些传统习俗都是为了驱邪避灾。小时候我不太明白其中的意义,只是觉得好玩。后来长大了,才慢慢懂得,这些习俗其实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如今,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每当端午节来临,我总会想起那些温馨的画面。奶奶包粽子时慈祥的笑容,河边热闹的龙舟比赛,还有空气中飘荡的粽叶香气……这一切都成了我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
今年的端午节,我决定自己动手包一次粽子。虽然技术比不上奶奶,但那份用心和情感却一点不少。当第一口热腾腾的粽子入口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家庭的温暖。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味美食,感受亲情,铭记那些属于我们的风趣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