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一座小城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人们都尊称他为“严先生”。严先生学问渊博,为人正直,但性格却有些严肃,平日里总是板着脸,很少对人展露笑容。因此,尽管他知识丰富,愿意教导他人,但很多人都对他敬而远之。
有一天,一个名叫李生的年轻人来到严先生家中求教。李生虽然聪明,但因为出身贫寒,常常感到自卑,说话时总显得拘谨不安。严先生见他诚心求学,便耐心地为他讲解问题。然而,李生越是认真听讲,就越紧张,声音也越说越小。
看着李生的模样,严先生心中暗自叹息:“这孩子若是不能放松下来,又怎能真正学到真知呢?”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第二天,当李生再次登门拜访时,严先生特意换上了和蔼的表情,并用温和的语气与他交谈。他还时不时点头微笑,鼓励李生大胆发言。
渐渐地,李生发现严先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反而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在他的引导下,李生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开始畅所欲言。通过这次交流,李生不仅解决了许多困惑,还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乐趣。
后来,有人问严先生为何突然改变了态度,他笑着回答道:“假以辞色,方能得人心。”这句话后来被总结成了成语“假以辞色”,用来形容用和蔼的态度对待别人,从而赢得对方的信任与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沟通中良好的态度往往比高深的知识更为重要。当我们以真诚和善意去面对他人时,才能打开彼此的心扉,共同进步。
(本文纯属虚构,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