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兵不血刃”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四字成语,其本意是指在战争或冲突中,军队并未经过激烈的厮杀便取得了胜利,形容作战过程极为顺利,几乎没有流血牺牲。这一成语常用来表达一种以智取胜、以谋略化解矛盾的智慧与能力。
典故
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据记载,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曾向皇帝进言,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力量以巩固中央集权。他指出,如果采取强硬手段,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动乱和战争;而通过巧妙的政治策略,则可以不动刀兵就达到目的。后来,“兵不血刃”逐渐成为描述和平解决问题的经典词汇,并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以及社会生活中。
用法
“兵不血刃”通常用于形容行动高效且无暴力成分的情况。例如,在处理国际争端时,某些国家选择通过外交谈判而非武力对抗的方式解决分歧,就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此外,它也可以用于描述个人事务中的成功案例,比如某人凭借智慧化解了家庭矛盾,未发生任何争吵。
近义词
与“兵不血刃”意思相近的成语有“不战而胜”、“不动声色”等。这些词语同样强调了无需借助暴力即可达成目标的过程,但各有侧重。“不战而胜”更侧重于战略层面的成功,而“不动声色”则倾向于表现冷静从容的态度。
成语故事
相传战国末年,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曾多次采用非武力手段夺取城池。有一次,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但由于粮草不足,无法长期坚守阵地。于是,秦相范雎献计,提出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施压,迫使赵国主动投降。最终,赵国果然放弃抵抗,秦军轻松占领了该地。这件事被后世称为典型的“兵不血刃”的典范。
总之,“兵不血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和平解决问题方式的高度推崇,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注重智慧与策略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历史长河还是现代社会,这种理念都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