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孔门师徒各言志文言文翻译

2025-05-02 16:34:23

问题描述:

孔门师徒各言志文言文翻译,跪求万能的知友,帮我看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02 16:34:23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理念与弟子们的志向追求一直为后世所称道。在《论语·先进》篇中,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的一次重要对话——“孔门师徒各言志”。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深刻了解,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原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如下:

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陪伴着他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所以不要因为我而感到拘束。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会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有军事威胁,内有粮食短缺;让我来治理它,只需三年时间,就可以让人民勇敢无畏,并且懂得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接着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三年后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仪教化,那就得等待贤明的君主来推行了。”

再问:“公西赤,你又如何?”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自己有能力做到,但愿意学习。在祭祀活动中穿着正式服装,主持仪式,我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最后问:“曾点,你呢?”

曾点正在弹瑟,听到呼唤便停下乐器起身回答说:“我的想法和他们三位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吗?不过是各自表达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接着说:“到了暮春时节,穿上新做的春衣,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一路唱歌回家。”

孔子听了,感叹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离开后,曾皙留在后面问道:“老师觉得这三位同学说的话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不过是各自谈了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又问:“那为什么老师要笑子路呢?”

孔子解释道:“治理国家应该讲究礼让,可是子路说话时毫无谦逊之意,所以忍不住笑了。”

曾皙继续追问:“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哪里有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算国家的道理呢?”

孔子回应道:“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是治理国家的事吗?祭祀和外交事务难道不是诸侯的事情吗?如果连小官都做不好,又怎么能胜任更大的职位呢?”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弟子们对于个人志向的选择以及实现志向的方式方法。他鼓励每个人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强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循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状态的美好向往,即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