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石潭记》
原文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阅读理解:
1. 作者情感:柳宗元通过描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被贬永州后的孤寂心情。他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寄托了自己的哀愁与无奈。
2.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静态的潭水清澈见底,再写动态的鱼儿嬉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石潭的美丽。
答案解析:
1. 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以其境过清”?
- 答案:这里的“清”不仅是形容环境的清静,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这种清冷的环境让作者感到不适,因此说“不可久居”。
二、《岳阳楼记》
原文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阅读理解:
1. 主旨思想:范仲淹在文中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晴天和雨天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对比出不同心境的人对同一景物的不同感受,从而深化了主题。
答案解析:
1. 问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答案:这句话表现了范仲淹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政治理念,他希望所有官员都能关心百姓疾苦,先于他人担忧,后于他人享乐,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上是对《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的详细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这两篇文章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材料,更是了解古代文人思想的重要途径。希望这些分析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