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其中《商三官》一文以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而闻名。以下为原文及现代汉语翻译,供读者欣赏与研究。
原文:
商三官者,齐之商氏女也。幼聪慧,工刺绣,尤善琴瑟。父商公,富而好施,常以财助贫乏。三官年十五,许配于邻村李家。未几,李氏子暴卒,三官闻讯,悲痛欲绝,誓不改嫁。
居三年,有客至其家,谓商公曰:“君女才德兼备,天下无双。今有王生,才学渊博,家世清白,愿聘为婿。”商公喜,欲应允,然三官闻之,遂自缢于堂前,以死明志。
翻译:
商三官是齐地商家的女儿。她从小聪明伶俐,擅长刺绣,尤其精通琴瑟之艺。她的父亲商公,富有且乐善好施,经常用钱财帮助贫困的人。商三官十五岁时,许配给了邻村的李家。不久后,李家的儿子突然去世,三官得知消息后,悲伤得几乎崩溃,发誓不再改嫁。
过了三年,有一位客人来到商家,对商公说:“您的女儿才华出众,品德高尚,世间罕见。现在有个叫王生的人,学识渊博,家庭背景清白,愿意娶她为妻。”商公听了非常高兴,想要答应这门亲事,然而三官听说后,在堂前自缢身亡,以此表明自己的决心。
这篇故事通过商三官的悲剧人生,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以及个人意志在传统社会中的无奈。蒲松龄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环境,使读者在感叹之余也能引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