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所作的一篇辞赋,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于世。以下为原文与现代译文对照,以供读者欣赏。
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曰:“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现代译文:
在黄初三年的时候,我前往京都朝见天子,返回时渡过洛水。古人曾说过:“这条河流的神灵,名叫宓妃。”我受到宋玉描写楚王与神女故事的启发,因此创作了这篇赋。赋的
她脚步轻盈,走在水波之上,丝袜拂起尘埃。她的行动难以预测,时而像处于危险之中,时而又显得安然无恙。她的前进与停止难以预料,仿佛要离去却又留恋不舍。她转动目光,光彩四溢,面容如玉般温润。话语尚未出口,气息却如同幽兰般芬芳。她那美丽的容貌和优雅的姿态,使我忘记了用餐。
于是,洛水之神被我的情感所触动,徘徊不定,神情恍惚。她的光芒时明时暗,忽隐忽现。她挺直身体,宛如仙鹤独立,似乎即将飞翔却又未曾展翅。她踏过散发着浓郁香气的道路,走过满布芳草的小径。她发出悠长的叹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声音凄凉而绵长。
这篇赋通过对洛神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内心深处的惆怅之情。它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作品,更寄托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