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被誉为“万经之王”,其深邃的思想和精炼的语言,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是《道德经》第一至第十章的原文与译文,供读者品读与学习。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称谓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名是天地的起源,有名是万物的母亲。因此,常从无中去体悟它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它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玄妙而又玄妙,是一切奥妙的源泉。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的东西之所以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对照,音与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治理事务,实行不言的教化;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干涉,成就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功,功成名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他不自居于功绩,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贤能的人,使民众不争夺;不珍视稀有的财货,使民众不起偷盗之心;不显露令人贪图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的治理方式是让民众内心空虚,生活充实,意志柔弱,身体强壮。常常使民众没有知识和欲望,这样即使聪明的人也不敢妄为。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深不可测,好像万物的根源。它能够挫去锋芒,化解纠纷,融合光芒,混同尘埃,幽隐而似乎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是天帝之前的主宰。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把万物当作草扎的狗来对待;圣人也没有仁慈之心,把百姓当作草扎的狗来对待。天地之间,难道不像风箱吗?空虚但不枯竭,越鼓动就越发出气息。过多的言语会使道理陷入困境,不如保持内心的宁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山谷中的神灵永不消亡,这被称为神秘的母性。神秘的母性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它绵绵不断,看似存在却又难以察觉,但其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久,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谋利,所以才能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反而会领先;将自身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自己。这难道不是因为无私吗?正因为无私,才能成就自己的目的。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人争,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居住要选择良好的地方,心灵要保持深沉,交往要仁爱,言语要诚信,治理要有序,做事要有能力,行动要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磨砺锋芒,不能长久保持。金玉满堂,没有人能永远守住;富贵而骄纵,只会招致灾祸。功成之后懂得退让,这是自然的法则。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够做到不分离吗?集中精力达到柔顺,能够像婴儿一样吗?清除杂念以洞察本质,能够毫无瑕疵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吗?感知外界变化,能够始终保持谦卑吗?通晓四方,能够做到无所不知吗?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每一章都值得反复品味。愿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修身养性,提升自我。建议大家收藏这份原文与译文,闲暇之余细细研读,必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