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体无完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或人受到极大的破坏或损伤,以至于没有一处是完整的。它既可以用于形容身体上的伤痕累累,也可以引申为精神、思想或计划等方面的彻底失败。
典故
这一成语最早出自《三国演义》。在小说中,关羽被东吴大将吕蒙和陆逊设计击败后,因兵败而退至麦城,最终被擒。由于关羽生前刚正不阿,且与东吴交战时屡次受挫,因此东吴方面对他的尸体进行了侮辱性的处理,传说将其割得体无完肤。后来,这句成语便用来形容遭受惨重打击后的狼狈状态。
用法
“体无完肤”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极端的状态,例如在军事上形容战败的惨状,在学术领域则可能指某个理论或观点被彻底驳倒。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经历挫折后身心俱疲的模样。
近义词
与“体无完肤”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等。这些词语都带有破损严重、无法修复的感觉,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支离破碎”更侧重于整体结构的散乱;而“千疮百孔”则强调问题繁多且难以弥补。
成语故事
话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威震天下,声名远播。然而,他却因轻敌而陷入东吴的埋伏之中。当时,东吴的大都督陆逊巧妙地运用计谋,诱使关羽放松警惕,最终成功攻占荆州,并将关羽逼入绝境。关羽虽英勇奋战,但终究寡不敌众,被俘后不幸遇害。据说,东吴为了羞辱关羽,不仅杀害了他,还将他的遗体割得体无完肤。这段历史成为后世传颂的悲壮篇章,“体无完肤”也因此流传开来,成为表达极度受损之意的经典词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体无完肤”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一时疏忽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