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草原》是第一课的内容,由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著。这篇课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
课文原文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及其运用。
2. 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难点:通过文字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2. 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 精读课文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草原的美景的。例如,“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草原的广阔与生机。
4.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心中的草原。
5.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家后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并学会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