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音
“兵荒马乱”的拼音是 bīng huāng mǎ luàn。
二、释义
“兵荒马乱”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情景。通常指因战争或社会动乱导致生活秩序混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状态。
三、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元代无名氏的杂剧《梧桐雨》第四折:“那其间天下兵荒马乱,问安在?”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该成语的本意就是描述当时因战乱而造成的社会混乱局面。
四、近义词
1. 狼烟四起:比喻战事频繁,烽火连天。
2. 生灵涂炭:形容百姓在战乱中遭受苦难。
3. 动荡不安:指局势不稳定,人心惶惶。
五、反义词
1.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2. 风调雨顺:形容气候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象征社会安定和谐。
3. 太平盛世:指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代。
六、造句
1.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安全的地方。
2. 由于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与战乱,这片土地变得兵荒马乱,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
3. 回想起那段兵荒马乱的日子,老人们无不感慨万千。
七、详细解析
“兵荒马乱”中的“兵”指的是战争,“荒”表示荒废,“马乱”则暗指骑兵横行带来的混乱。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战争时期社会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情形。它不仅反映了物质层面的匮乏,更揭示了精神上的无助与迷茫。因此,在使用此成语时,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感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结来说,“兵荒马乱”既是一种历史现象的概括,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表达。通过了解其内涵及其背后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并努力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