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学记》篇尤为著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以下为《学记》原文与现代汉语译文的对照版本,便于读者理解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
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寻求善良的人才,这样可以得到小范围的好名声,但不足以动员大众。接近贤人,体恤远方的人,这样可以调动大众的积极性,但还不能教化百姓。如果想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那必定要通过教育才行。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圣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时,总是把教育放在首位。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高深的道理,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价值。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身理解上的困惑。
以上为《礼记·学记》的部分内容及其对应的译文。这些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人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