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孟子少时,其母为其择邻而居。初居近墓,孟子嬉戏为坟墓之事;其母曰:“此非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习商贾之言;其母又曰:“此亦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学宫之旁,孟子乃习礼数,恭敬有加。其母曰:“此地可矣。”遂定居焉。
翻译:
从前,孟子年幼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选择一个好的邻居居住。起初他们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模仿人们祭祀的行为玩耍;孟母说:“这里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搬到了市场旁边,孟子又开始模仿商人做生意的样子;孟母再次说道:“这也不适合我的孩子。”最后他们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开始学习礼仪,举止变得恭敬有礼。孟母说:“这里可以了。”于是决定在这里定居。
问题与答案:
1. 孟母为什么第一次搬家?
答:因为孟子模仿墓地里的人们的行为,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成长,所以第一次搬家。
2. 第二次搬家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二次搬家是因为孟子模仿市场上的商人做生意,孟母认为这不是她希望孩子接触的生活方式,因此选择再次搬迁。
3. 最终,孟母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住处?
答:最终,孟母选择了学校旁边作为他们的新家,因为她看到孟子在那里学会了礼仪,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孟母为了培养孟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惜多次改变生活环境,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以及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这也成为后世家庭教育的重要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