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翻译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您问的是谁能胜任,而不是问我是否仇恨他。”平公说:“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县令。国人都称赞这件事。
过了不久,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一名军官,谁可以胜任?”祁黄羊回答:“午可以。”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您问的是谁能胜任,而不是问我是否偏袒自己的儿子。”平公说:“好。”于是任命午为军官。国人都称赞这件事。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太好了!他推举人才时,对外不避仇人,对内不避亲族,祁黄羊确实是一位公正的人。”
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问题:晋平公为什么两次都采纳了祁黄羊的建议?
答案: 晋平公采纳祁黄羊的建议是因为祁黄羊在推荐人才时,始终以“谁能胜任”为标准,而不考虑个人恩怨或亲情关系。这种公正无私的态度赢得了晋平公的信任。
2. 问题:孔子对祁黄羊的评价是什么?
答案: 孔子认为祁黄羊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他在推荐人才时,对外不避仇人,对内不避亲族,体现了高度的公心和正直品质。
3. 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答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以大局为重,不被个人情感所左右,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祁黄羊去私》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一个人在面对责任时应有的态度——无论是在推荐人才还是处理其他事务时,都应该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不因个人情感而影响判断。这样的品质,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