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有许多经典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研读。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古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选自《国语》,是古代政治智慧与伦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注释:
1. 厉王虐:周厉王残暴无道。
2. 国人谤王:国都里的百姓纷纷议论指责国王。
3. 弭谤:消除指责。
4. 卫巫:指从卫国来的巫师。
5. 道路以目:人们在路上相遇时只能用眼神交流,不敢交谈。
6.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塞人民的言论比阻挡河流更为危险。
7. 为川者决之使导:治理河流的人要挖开堤坝让水流顺畅。
8. 宣之使言:引导民众表达意见。
9. 听政:听取政事。
10. 公卿:高级官员。
11. 列士:低级官员。
12. 瞽:盲人乐师。
13. 瞍赋:盲人吟诗。
14. 矇诵:盲人朗诵。
15. 百工谏:各种工匠进谏。
16. 庶人传语:普通百姓传递信息。
17. 近臣尽规:亲近的大臣尽职规劝。
18. 亲戚补察:亲属弥补疏漏。
19. 耆艾修之:年长者修正错误。
20. 事行而不悖:事情得以顺利进行。
21. 原隰衍沃:肥沃的土地。
22. 阜财用衣食:增加财富和粮食供应。
这篇古文通过召公的谏言,生动地阐述了君主应如何正确对待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文章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倾听民意对于国家治理的关键作用。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一比喻,深刻揭示了压制言论的危害性,提醒统治者应当尊重并引导民众发声,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
希望通过对这段古文的学习,我们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和工作中,促进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