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是培养学生情感与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打动了无数读者。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如象征、对比等,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残损的手掌”这一核心意象的意义及其象征作用。
- 难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哀伤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憧憬。
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朗诵录音、相关图片资料(如抗战时期的中国地图)以及与戴望舒生平相关的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随后提问:“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你认为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会有怎样的心情?”以此引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其节奏美和韵律感。
2. 教师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处理。
3. 提问:“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你觉得诗中最打动你的部分是什么?”
三、精读探究
1. 解读标题
引导学生思考“残损的手掌”所代表的具体含义,结合注释探讨其象征意义。
2. 分段赏析
- 第一部分:描写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 第二部分:展望未来,表达对和平与自由的渴望。
3. 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段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四、拓展延伸
播放戴望舒的另一首代表作《雨巷》,并与《我用残损的手掌》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两者在主题思想上的异同点。
五、总结归纳
回顾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
板书设计
- 核心意象:残损的手掌
- 主题思想:忧国忧民、热爱和平
- 艺术特色:象征、对比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并尝试默写。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以上即为本次课程的设计方案,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