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加深,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并尝试复兴一些具有仪式感的传统礼仪。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扬州不仅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而扬州大学作为这片土地上的高等学府,最近提出重拾“上课礼”的倡议,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讨论。
所谓“上课礼”,是指师生在课堂上通过特定的仪式表达彼此尊重与敬意的一种形式。这种礼仪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上课礼”不仅是对知识传承的一种庄重承诺,更是一种回归初心、重塑师道尊严的方式。
支持者认为,重拾“上课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当学生们以鞠躬或行礼的方式向老师致意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完成一个动作,更是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知识的敬畏以及对教师辛勤付出的感激之情。同时,这样的仪式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更加注重礼仪规范。
然而,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在强调效率优先的时代,“上课礼”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形式主义,甚至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此外,也有声音指出,礼仪本身并不能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教学质量、师生互动等核心议题仍需进一步改善。
在我看来,“上课礼”并非简单的形式化操作,而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延续。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大学这样一个充满思想碰撞的地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通过“上课礼”,可以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当然,任何事物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如果将“上课礼”机械化地推行下去,而不考虑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下的特殊需求,就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校的实施方案,并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其中,让这项活动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的尝试值得肯定。它不仅体现了学校对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当代高等教育注入了一丝温情与活力。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类似的探索与实践,让更多年轻人在忙碌的学习之余,也能体会到礼仪之美带来的力量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