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屏”的功能与艺术特色,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及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屏”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学会欣赏其美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如屏风的照片),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查阅有关屏的历史背景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几张精美的屏风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谈“屏”之美》。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屏”?
2.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屏”?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第一部分:“屏”的定义及其分类。
- 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屏”的具体描述,并讨论不同类型屏的特点。
2. 探讨第二部分:“屏”的作用。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屏”功能的理解。
3. 品味第三部分:“屏”的美学价值。
- 重点赏析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语言的魅力。
- 小组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组织一场小型辩论会:“现代生活中是否还需要‘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立场。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屏”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
六、作业布置
搜集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构件的信息,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七、板书设计
《谈“屏”之美》
1. 定义与分类
2. 功能分析
3. 美学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