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古人对自然变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许多诗词中都描绘了寒露时节的景象与情感。以下是几首关于寒露的古诗及其简要释义: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宋·王安石)
原文:
空庭得秋长漫漫,
寒露入暮愁衣单。
岁晚虫声渐作织,
一灯明灭照秋山。
释义:
诗人通过描写秋夜的漫长和寒露带来的凉意,表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庭院里寂静无声,只有秋天的漫长陪伴着诗人,寒露降临让衣衫单薄的他更感寒冷。随着岁月的流逝,秋虫也开始忙碌地鸣叫,仿佛在织网般编织着时光。微弱的灯光在秋夜中忽明忽暗,映照着远处的山峦,增添了几分凄清之感。
《秋怀》(唐·杜甫)
原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寒露滴金波。
释义:
这首诗以寒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自身境遇的感慨。凉风从天边吹来,诗人不禁思考朋友的近况。鸿雁何时能传来友人的消息?江湖间秋水茫茫,不知何处是归途。诗人感叹才华横溢的人往往命运坎坷,而那些不怀好意之人却常能顺利过关。在这寒露滴落、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似乎想要与那些含冤而逝的灵魂对话,寄托自己的哀思。
《宿府》(唐·杜甫)
原文: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释义:
这首诗同样以寒露时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军营中的孤寂心情。清冷的秋天里,府邸中的井边梧桐树显得格外寒冷。诗人独自宿于江城,蜡烛即将燃尽,四周一片寂静。漫长的夜晚伴随着号角声的悲鸣,仿佛在诉说着无人倾听的心事。抬头望向中天皎洁的月色,诗人不禁问自己:这样的美景又有谁能欣赏呢?
以上三首诗均以寒露节气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无论是孤独、思念还是忧国忧民的情怀,都深深融入到了这些诗句之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与诗人心境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