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地球上的大气部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这一章节涵盖了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运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内容。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本文将结合2024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对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深度解析。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2024年某省高考地理真题)下列关于大气成分及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氮气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B. 氧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气体
C. 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D. 臭氧层能够有效阻挡紫外线
解析:此题考查了大气成分的基本知识。氮气虽然占大气体积的78%,但并非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是二氧化碳;氧气确实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气体;二氧化碳确实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对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臭氧层则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因此,正确答案为B、C、D。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2:(2024年某市模拟考试)以下现象中,哪一项属于大气逆辐射的表现?
A. 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温暖
B. 白天多云时气温较低
C. 日出前天空呈现微弱亮光
D. 夏季中午地面温度升高
解析:本题考察了大气逆辐射的概念。阴天夜晚由于云层的存在,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得地表热量散失减少,从而感觉较暖。而晴天夜晚缺少云层保温,热量散失较快,导致气温更低。因此,正确答案为A。
三、大气运动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3:(2024年某校联考)描述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并解释其方向变化规律。
解析:海陆风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热容量差异引起的周期性风向变化。白天,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上空空气上升,海洋上空空气下沉,形成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夜间则相反,陆地降温快于海洋,陆地上空空气下沉,海洋上空空气上升,形成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这种变化规律体现了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
四、全球气候变化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4:(2024年全国卷)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试分析其主要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尤其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浓度上升,加剧了温室效应。此外,森林砍伐减少了碳汇能力,也是原因之一。其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挑战。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地理试题对地球上的大气内容考察较为全面,既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希望考生们能够通过系统复习,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