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杂文,选自他的散文集《且介亭杂文》。文章以“拿来主义”为核心思想,深刻剖析了当时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提出了批判性继承和创新发展的观点。课文语言犀利、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鲁迅的作品,对他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拿来主义》的语言较为深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引导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会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实质。
- 难点:结合实际生活,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平时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有哪些?如何看待这些外来文化?”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从而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主要内容。
2. 概括大意:请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作者的观点。
(三)精读课文
1. 分析论证结构:
- 提问: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等,体会作者的论证思路。
2. 探讨核心概念:
- 讨论:“拿来主义”具体指什么?
- 结合实例(如西餐在中国的发展),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一概念。
(四)拓展延伸
1. 联系实际:请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学习中实践“拿来主义”。
(五)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拿来主义”不仅适用于文化领域,也适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六、作业布置
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思想。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七、板书设计
- 拿来主义说课稿
- 核心概念: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主要批判性继承与创新发展
-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拿来主义》,同时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