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 掌握商品的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商品的基本属性。
- 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认识到经济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 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2. 教学难点:
- 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购买的商品都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接着教师总结:“商品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还具有交换价值。那么,商品究竟有哪些基本属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知
1. 商品的概念及分类
-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将商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2. 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 定义: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 特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可能有多种使用价值。
- 实例:例如衣服既可以用来保暖也可以作为装饰品。
(2)价值
- 定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 特点: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 实例:一件手工制作的衣服比机器生产的衣服更有价值,因为它耗费了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有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不一定有价值。
- 二者统一于商品之中。
(三)课堂练习
1. 小组活动:请每位同学列举一种商品,并说明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 辨析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所有用过的物品都是商品。
-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四)小结作业
1.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2. 作业:调查市场上几种不同种类的商品,分析它们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四、板书设计
商品的基本属性
1. 商品的概念及分类
2. 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2)价值
3.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价值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同时,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