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如“绛囊”、“龟裂”等。
- 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 学习作者运用说明、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求真的精神,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中关于荔枝形态特征的描述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文章中说明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有关荔枝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荔枝的魅力,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荔枝的知识?”引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不熟悉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2. 教师指导朗读,强调停顿、重音等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信息。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文章结构,找出每段落的主要意思。
2. 重点讲解文章第二部分,即荔枝的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可以结合图片或者实物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探讨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说明与抒情结合起来的,举例说明其效果。
第二课时
(一)拓展延伸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让你写一篇介绍某种水果的文章,你会怎么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 共享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构思,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二)总结回顾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写作手法。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荔枝的历史文化知识,下节课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
1. 教学目标
2. 教学重点难点
3. 课时安排
4.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3)深入研读
5. 拓展延伸
6. 总结回顾
7. 作业布置
8. 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