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窍不通”是一个常见的四字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完全不了解或者完全没有能力去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道》:“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曰:‘吾闻之,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者,勇;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者,智。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非独得之于学问,亦得之于天性也。’子贡曰:‘然则夫子一窍不通乎?’孔子曰:‘是何言也!吾岂一窍不通哉?’”
释义:
“一窍不通”中的“窍”指的是洞穴或孔隙,这里比喻事物的关键或奥秘。“一窍不通”就是说一个窍都没有通晓,也就是完全不懂。
用法: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毫无所知,比如:“他对电脑编程一窍不通。”也可以用于自谦,表示自己在某些方面知识匮乏,如:“我对历史了解不多,一窍不通。”
近义词:
与此意思相近的成语有“一无所知”、“孤陋寡闻”等。
成语故事:
据传,孔子非常博学多才,他的弟子子贡却曾开玩笑地问他:“老师,您是不是有一窍不通的地方呢?”孔子听后笑着回答说:“怎么可能呢?我只是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罢了,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懂。”这说明即使是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学者,也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所以“一窍不通”并不意味着完全无知,而是强调某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