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描述日常生活场景,并能运用所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及人物性格特征。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各自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情感共鸣。
二、教材分析:
《卖白菜》选自某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这篇散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跟随母亲去集市上卖白菜的经历。文章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纽带。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物质匮乏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精神面貌的美好品质。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群体。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提问法的应用,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来。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思想及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
难点则集中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隐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深层含义,如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最后一筐”这一情节?
五、教法学法:
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乡村集市买卖场景的小视频引入新课;
实施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给定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目的去研读全文;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文中人物对话情景增强互动效果;
开展比较阅读训练——将本文与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拓宽视野。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播放一段反映中国南方农村早市热闹景象的短视频,提问:“同学们看过这样的画面吗?你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怎么样?”以此调动起大家的兴趣点并自然过渡到今天的主题——卖白菜的故事上来。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请学生快速浏览整篇文章,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文中主要讲述了什么事?
2. 你觉得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3. 文章里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或片段?
(三)精读探究(20分钟)
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 母亲为什么要坚持卖掉这最后的一筐菜?
2. 从文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如果是你处在相同的情况下会怎么做呢?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平时是如何对待食物的?有没有浪费过?今后打算怎样改进自己的行为?
(五)总结归纳(5分钟)
由教师带领全体同学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强调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短文《我眼中的幸福》,要求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八、板书设计:
卖白菜
|——人物形象塑造
|——情感线索梳理
|——价值观念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