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论语十二章》是其中较为经典的篇章,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为《论语十二章》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翻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吗?”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
孔子说:“看到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身。”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去游历;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诉他们去的地方。”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勉且说话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并以他为榜样,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知道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仁爱的人沉稳;聪明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达到了顶点!民众长久以来缺乏这种美德。”
赏析
《论语十二章》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结晶。这些章节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还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处世以及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
第一章节强调了学习的乐趣以及宽容待人的胸怀,提倡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与反思。第二至第四章分别论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恕”这一核心价值观。第五至第七章则鼓励人们虚心向他人学习,并通过自我反省提升道德修养。第八至第十章进一步阐述了孝道、节俭、好学等优良品质。最后两章则将目光投向自然与社会,倡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整部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论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看法,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