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历到鲁桓公的宗庙时,发现那里陈列着一种叫做“欹器”的器具。这种器具的特点是空的时候倾斜,装满一半时端正,装得太满时就会倾覆。孔子对此深有感触,便让弟子取水来试验。果然,当欹器被注满水后,它就倾倒了。孔子于是感叹道:“啊!这不正是提醒人们要谦虚谨慎的道理吗?水装得太满就会溢出来,人也是如此,过于自满便会招致灾祸。”
原文如下: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君主设以警戒自满者也。空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既而注之,果如其言。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这篇小故事通过孔子对欹器的观察和思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哲理——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在治国理政上,都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切忌骄傲自满。正如古语所云:“满招损,谦受益。”只有懂得谦虚的人才能不断进步,获得真正的成功。
阅读理解题:
1. 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了什么特别的东西?
A. 一把宝剑
B. 一个欹器
C. 一幅画
D. 一块碑文
2. 欹器有什么特性?
A. 它总是直立不动
B. 它会根据水量的变化而改变状态
C. 它只能装半杯水
D. 它永远是倾斜的
3. 孔子看到欹器后说了什么?
A.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B. “这东西真奇怪!”
C.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
D. “这是用来做什么的?”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经典故事及其背后的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