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音
“不寒而栗”的拼音为 bù hán ér lì。
二、解释
“不寒而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非常害怕或恐惧,即使没有寒冷的感觉,身体也会因恐惧而发抖。它通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某种极端情境时内心极度不安的状态。
三、意思详解
“不寒而栗”中的“寒”指的是寒冷,“栗”则是指发抖。字面意思是不觉得冷却浑身发抖,实际表达的是由于极度的恐惧或者紧张而导致的生理反应。这种情绪上的强烈波动往往与某些令人震惊或可怕的事情相关联。
四、造句
1. 听到那个可怕的故事后,他感到不寒而栗。
2. 想象一下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我肯定也会不寒而栗。
3. 这个新闻报道的内容让人听了之后不寒而栗。
五、近义词
- 毛骨悚然:形容非常害怕,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
-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内心十分恐慌。
六、反义词
- 镇定自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仍然保持冷静。
- 泰然处之:形容对事情无动于衷,安然对待。
七、出处
“不寒而栗”最早出自《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出,人问其状,绍曰:‘吾闻兵败如山倒,今日始信。’众皆默然,莫敢仰视,绍亦不寒而栗。”这句话中描述了袁绍在失败后的状态,即便没有寒冷的天气,也因为内心的恐惧而浑身发抖。从此,“不寒而栗”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极度恐惧的情绪。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寒而栗”的含义及其使用场景。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