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六国论的教案范文

2025-05-12 00:10:06

问题描述:

六国论的教案范文,跪求万能的网友,帮帮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12 00:10:06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经典散文,文章以史为鉴,借古讽今,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北宋朝廷的忧虑与劝诫。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特制定以下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含义;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熟悉文章结构,把握中心论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论证思路。

难点:探讨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其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第二课时则深入剖析文本内涵,并联系实际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短片,引出话题:“同学们,在那个烽烟四起的时代里,为什么强大的秦国能够统一六国?而那些原本同样强大的国家却相继覆灭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洵所作的《六国论》,看看他对此有何独到见解。”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停顿等细节问题;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气势;

3. 提问: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课文(20分钟)

1. 解释题目含义:“六国”指燕、赵、韩、魏、楚、齐六个诸侯国,“论”即议论、评论之意;

2. 分析段落大意: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也。”

-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包括贿赂秦国导致力量削弱、联合抗秦失败等;

-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警告当政者吸取教训。

3.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重点讲解如下词语: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形容创业艰难;

- “不赂者以赂者丧”——强调连带效应;

-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形象地描绘出逐渐衰败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5分钟)

熟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落的主要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5分钟)

抽查几名同学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深化理解(25分钟)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苏洵为何要借古讽今?

(3)你认为现代社会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如使用排比句增强说服力,引用典故丰富内容等。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2.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要点,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六国论

苏洵

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原因:

1. 骠秦削弱自身实力

2. 联合抗秦失败

现实意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以上就是本次《六国论》的教学设计,希望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